为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精神,正值我校开展了2020年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月,本期我处向广大离退休教职工宣传普及今夏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知识。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多国肆虐,而北半球即将迎来的夏季热浪将使脆弱人群面临更高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不久前召开专家视频会议,指出新冠疫情和今夏热浪对健康不利影响的叠加将给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新挑战,提醒各国高度重视、做好今年疫情下的热浪应对。
此前曾有一些猜测认为,夏季高温可能延缓新冠病毒的传播。但世卫组织表示,最近的一些研究并未发现温度、湿度和紫外线辐射等气象要素与新冠病毒传播有显著关联。因此专家指出,即使炎热的夏季到来,人们仍要对新冠病毒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湿热环境中,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更需认真遵守防控各项措施。
“UNDRR/ISC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的国际计划办公室高级科学顾问、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前司长汤绪在日内瓦接受采访时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今年夏季热浪强度会增大,持续时间会变长,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因此,要综合考虑热浪对民众健康的影响及其给疫情防控带来的新挑战。
那么,该如何做好防护以应对疫情和热浪的双重挑战呢?专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合理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炎热环境下佩戴口罩将增加中暑风险。专家表示,在户外通风良好并保持足够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尤其在户外运动时。但在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室内公共场所或安全社交距离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仍需戴口罩。公众在夏天选用口罩时,可以考虑一些较舒适的医用口罩。
第二,科学使用空调。热浪袭来,使用空调不可避免。如果过分担忧新冠病毒的传播而不使用空调,会导致中暑等健康危害,但过度使用空调也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有的人脱离高温环境后喜欢开足空调、电扇或立即去洗冷水澡,但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专家表示,使用家用空调的民众需做好空调的消毒,不宜使室内温度低于26摄氏度,并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也应安全使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并做好公共场所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
第三,关注易感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是易感新冠病毒和易受热浪影响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亡率和中暑的风险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露天作业者,医护工作者和社会服务保障人员,孕妇等,尤其需要做好防护。
第四,户外活动避开最高温时段。公共卫生专家建议,根据高温天气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一天中气温的最高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
户外作业尽量在阴凉处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注意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凉爽;外出时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尽量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穿着透气、散热的棉、麻等面料衣服;确保与处于隔离或独居状态的易感人群保持有效联系,一旦出现中暑反应能及时救助;保障穿戴防护装置的医护工作者和社会服务人员处于凉爽的工作环境等。
第五,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需要注意的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第六,适当补充淡盐(糖)水。多喝水,但口渴后不宜狂饮,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体内盐分丢失过多,不及时补充盐分易使体内电解质比例失调,导致代谢紊乱。可适当补充一些温开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第七,饮食清淡。少食高油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体更需要摄取足够热量,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此外,可多吃水果蔬菜。不宜过度吃冷饮。
高温天气中暑如何处置?
一旦周围有人中暑,应当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处,并保持通风;摘下口罩,解开衣扣,用多种方法帮助身体散热;适当服用藿香正气等解暑药物,并尝试按压人中穴位等方法帮助恢复意识,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应立即拨打救助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