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2021-03-10

3500

奉献永不止 夕阳分外红——建党100周年离退休老同志献礼·身边的雷锋故事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习近平同志也说过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广西师范大学就有这样一群人,离而不休献余热,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做着好事。为振兴中华文明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永恒的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我们师大离退休教职工,一直在路上!

  

篇一:志趣高远乐其中,桑榆霞光胜晨阳

  黄宗佑,中共党员,是我校原外语系俄语老师。2000年起,退休后的黄宗佑就利用小区门卫室的一块黑板来当宣传文化的平台。每逢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他就用粉笔办些黑板报。20年来,坚持使用小黑板发挥大作用,黄宗佑用这块本已废弃的黑板办黑板报不仅美化了小区环境,同时还愉悦了居民身心。2020年4月22日,桂林晚报以《他“承包”小区黑板报20年》为题,报道我校退休党员教师黄宗佑老师疫情宣传的先进事迹。

  

桂林晚报报道黄宗佑事迹


  叠彩路4号大院有住户400余户,居住着广西师大以及二医院等单位的职工及家属。这块黑板位于小区门卫室正对着小区道路一侧的外墙上。这块略显陈旧的黑板长约2米,高1米。据黄宗佑回忆,退休前,学校的一些通知都是他在黑板上写。1997年退休后,通知就没人写了。有一段时间,黑板没人用就废弃了,当时,一些小广告就把小黑板贴得“千疮百孔”。看着好好的一块黑板被贴得乱七八糟,他觉得很可惜,所以,从2000年起,在返聘期满正式退休后,他又拿起粉笔开始写通知和宣传标语,办重大节日的黑板报。

 

黄宗佑办的抗击疫情的黑板报

 

  “《通知》都是打印的,粘贴在墙上也不是很显眼。”黄宗佑说,他就告诉居民小组长,只要有《通知》就交给他用粉笔在黑板上抄写,小组长也乐于把内容发到他手机上,由他在小区黑板上进行抄写。除了抄写各种《通知》外,每年遇到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黄宗佑还会办一些黑板报。这样,黑板上经常有一些学校的通知、重大节假日的庆祝标语、有用红色和白色粉笔写的抗击疫情的宣传语等等。整块黑板经过黄宗佑的“打扮”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也就是从那时起,每逢重大节日,黄宗佑都会办一些黑板报,至今已坚持20年。

  “不是拿起粉笔随意就写的。”黄宗佑表示,完成一期作品一般要2个小时左右。他谦虚的说:“我做这些是觉得好玩,谈不上做好事。我就觉得人老了要有所作为,师大作为社区文化教育单位,要充分展示师大的存在,利用黑板作为一块文化宣传阵地,如果你不占领的话,各种小广告就会乘虚而入。现在年纪偏大的都用老人手机,他们不能获取各类消息的来源,那么我就来做这种小事。”黄宗佑说,而且贴在黑板上的“牛皮癣”不仅破坏了小区环境,还会影响居民的心情。所以,他就想给自己找点事做,利用黑板搞些宣传,让大家受益。

 

黄宗佑写春节贺词现场

  居民楼的人给予他高度肯定,都夸他字写得好,宣传语和图案画得有水平,让人看了身心愉悦。黄宗佑同志善于从离退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大力建设和营造积极向上的、富于学习性和娱乐性的特色板报,美化环境,愉悦他人,以美引真,志在立德。

 

篇二:路漫漫其修远兮,老骥奋蹄放余辉

  夕阳之美,其红如火。广西师范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为改善小区卫生环境而不停奔波。

 

柳继桂近照


   他叫柳继桂,今年89岁,中共党员,空巢寡居老人,多年来身体欠佳,腿脚不便、记忆力差。虽然家中请有一名保姆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但是34年以来,他的步伐却从未停止,从身体健康的岁月到身体逐渐羸弱的日子,无论风雨,坚持清扫小区道路。

榕荫路17号(原松坡中学宿舍)小区里的一条道路,全长一百多米,对于清扫这条不太长的道路,他往往要花费两个小时左右,慢慢的挪动不灵便的脚,往往歇一会儿再扫一会。小区的人不理解他,问他:“你都需要人照顾,干嘛这样子还来扫地?”他笑哈哈的回答说:“哎……,闲着还是闲着,找点事做。”有时候他记性不好,早上扫了又忘记了,下午又去扫第二次,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深深的刻入了骨子里面,他已经把这条路的干净整洁当做了责任。

 

柳继桂下雨天清扫小区道路


  34年,12410天,除了重病的日子,没有一天落下。爱心长久更是难能可贵,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永葆党员本色。他觉得为人民服务不需要固定的岗位,履行党的宗旨不存在在职不在职的问题,大千世界处处是为人民服务的舞台。他在发挥余热和奉献中,真正地做到“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他以残弱的身体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激情,也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书写着精彩的华章。

  作为一名退休党员,他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群众,用余热灿烂夕阳,以默默奉献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为民服务之歌,以可圈可点的平凡事迹回报了社会,撒播爱心,奉献社会。柳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是“退休后不能一味讲安享晚年,还要做点事情,不然就成了废人,活着就没有意义了”。他是这样说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在有生之年,能手尽微薄之力,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是件很高兴的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是他常讲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向党和人民敞开的赤子情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柳老师用他病弱的身体,深怀感情、主动服务,至今34年,风雨无阻,每天坚持清小区道路,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党员,他与时俱进,堪称典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好样的“柳老”,为你点赞!

 

篇三:耆年力量谱新篇,足履实地绽芳华

  黄麟生,生于1936年,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毕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习科学研究与开发,曾任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学朮顾问。现任广西教育学会作文教育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学术总顾问、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广西语文学习科学分会和广西书法教育学会荣誉会长、广西安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痴迷于研究语文教育,40多年来一头扎在了教学研究上,黄麟生是著名教育专家,广西“语文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领路人,广西语文教育界的旗帜性领军人物。也是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之一,“全国高考语文评卷第一人”,曾参加过34年高考评卷工作,连续22年担任广西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对语文教学有很深的造诣。

 

 

黄麟生讲座现场(一)

 

  黄麟生是与新中国一道成长起来的人民教师,借助带领学生到中学从事教育实习之机、参加学术团体学术年会之机和担任文学院“关工委”副主任20年之机,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公益活动——送教上门、义务讲学。从1982年至今近40载他的足迹遍布广西壮乡,讲学场次可以千计。

 

黄麟生讲座现场(二)


  “都说人生价值在奉献。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帮助这些在起跑线上就开始落后的孩子,不辱使命挑重担,全心扑在中学教育事业上,绞尽脑汁拟定计划,绘制蓝图,深入实际抓教学,他虽然已到85岁高龄,可仍然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上。几十年来,他始终不计报酬,将无私与奉献融入中学教学中,重视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理论研讨成果。他说:越是边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越需要我们去送教去服务;在做公益的同时自己亦会同时受益——深入生活、联系大众、丰富阅历、增长见识而不断提升成长,社会是得天独厚的大学堂,广大群众是我最好的老师;党和人民培育了自己,自己理应以“人民至上”的胸怀回报社会。总而言之,能为人民教育事业多做一点好事善事,自己就会多一点享受生活,其乐无穷。

 

黄麟生讲座现场(三)

 

篇四:退而不休担当在,赠人玫瑰留余香

  “小吴,我的头发长长了,我明天上午来,你帮我理头发。”“好,明天上午9:00,你来活动室吧。”

  “老吴,你的理发器具消毒了吧?我下午想理个头发,可以吗?”“来吧,我刚理完一个人,马上就要用酒精消毒,离退处又给了我一大桶酒精呢。”

  “老吴呀,我孙子要理头发,你这次跟他理个好看一点的发型好不?”“哦,我得琢磨琢磨,你有空带他来吧”。

  吴昌谋,中共党员,81岁,退休后21年里坚持在王城活动室免费帮男同胞理发,自备理发器具,这些年不知道用坏了多少理发器,不论校内校外的人,只要有需求,随喊随到。理发对象以老人居多,多少年来经过他手的发型不计其数;他还合理化利用有限的空间向居民传播正能量,十几年长期坚持在王城贡后巷社区(22户人家)办墙报。考虑到现在的人很少订报纸,有的老同志又没有手机,想要获取时事很困难。老同志字小不方便看,他特地将墙报上的字放大,制作的墙报内容或是有关国家大事、党的政策方针,或是老年保健养生,不单涉及思想政治层面,也涉及老同志养生方面,不仅追求与时俱进,也让老同志更加了解外面的事。例如有汶川地震时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央八项规定、反腐倡廉、习近平金句、习近平引用的典故、养生知识、抗疫知识、也有介绍我校生科院邓荫伟教授先进事迹等等。墙报内容出处是他从可信度高的网站上截取内容,比如新华网、人民网……。他强调,在网络时代,我们大家都需要提高认识,辨别网上信息,不信谣,不传谣;除此之外,吴老师还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唱歌,老师们需要唱什么歌,吴老师就从网上下载什么歌曲,充实大家的生活。每次去欢唱室,吴老师都提前去开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卫生工作,唱完歌后又负责收摊关门,十多年如一日。平时吴老师也平易近人,助人为乐,如帮助邻居修理轮椅、修理门窗、修理电灯线路、修理单车等。小区住户一提起吴老师的名字都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是好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吴昌谋为老同志免费理发现场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是党员的标杆,他是居民的勤务兵。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做志愿活动做得有滋有味,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为居民的生活排忧解难。退休不等于停止工作,志愿活动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志愿无小事,哪怕是捡起地上的垃圾,扶起路边的自行车都是志愿。志愿需要的不仅是一腔热血,更需要从一而终的坚持。

  他说:“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为人民做点好事和实事,人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党员的标准不能降。”“我做志愿需要的不是道谢,不是荣誉,而是真诚的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很满足,特别有成就感,我真的很开心,也很自豪。”他说在坚持做这些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的更多是帮助他人的快乐,别人高兴了自己也很高兴,温暖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这就是他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的原因和动力。

 

吴昌谋办的社区墙报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未来,他说他将继续用个人实际行动感召和影响身边的人,发挥余热,紧跟党组织,努力回报社会,身体力行发扬雷锋精神,传递爱心善念,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万丈光芒。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