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2023-06-06

232

【清廉师大】以德化人,以廉育人——我校离退休教职工清廉榜样侧记(一)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吐纳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社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家风”乃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最重要的社会价值目标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家风是“拱心石”,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传家宝”,立好“家风”这面镜子,照清自己,辐射他人。

  张葆全教授的桂林敦善堂张氏家训是:孝悌为本,忠信立身;向学向善,严己宽人。以孝悌为做人的根本,以忠信为处世的原则,立志求学,笃行致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张葆全教授成长为德能兼备的一代英才。

德隆望尊,廉能清正——张葆全“德廉”二三事

  张葆全小时候是在战乱中度过童年的,先是随父母钻防空洞躲避日机轰炸,后是避难于桂北山村,历经艰辛。尽管生活沉重苦难,但兄弟姊妹8人从小有着良好的家教,爹妈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教导他们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友爱,告诉他们应遵守的礼仪。由于家庭教育极好,他们兄弟姐妹不但没有恶习,而且都表现出很高的文明教养。

  1961年毕业后张葆全留校任教,历任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我校校长等职。张葆全教授从教60年来,苦心孤诣潜心钻研,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披荆斩棘,建树良多,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对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形成了“诗话词话研究”、“文选研究”、“玉台新咏研究”、“先秦诸子研究” 、“传统文化传承”等五大版块的学术著作系列。2002年退休后,本来可以安度晚年的他又走出书斋,向广大青年学子、离退休教职工、普通市民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惠及更多的社会大众,如同春风化雨。

  张葆全教授酷爱研究国学,他说,和年轻人讲国学,能让青年一代“向善,至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源处纯净社会风气;和中年人讲国学,能让国之栋梁“自律,自强”,约束自身,关心国家发展,使中华脊梁挺直挺正;和老年人讲国学,能让老年一辈子“向学,向上”,丰富精神世界,展现民族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有的成为学术界名人、教坛明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吾师端方,君子如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爱生如子”。一位研究生回忆说:“1987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我突然高烧行动困难,刚巧张老师有事打电话找我,同学告诉他我在生病,没料到张老师当晚从本部赶到分部,陪了我很久很久...”。一位沈姓学生回忆道:我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每次放寒假回家过年,张老师总是问路费够不够,可以从他那里拿一些钱。如果我不回家过年,他就再三打电话来邀我去吃年夜饭。有一年,我乘火车回陕西,中途把旅行包给丢了,里面有借张老师的几本书:马积高先生的《赋史》、北大版的《全汉赋》等,其中一本还是一位有名的学者题签赠给张老师的,我当时好不沮丧!回到家就写信给张老师谈了这件事,满腹的委屈。很快,张老师就回信了,安慰了我一番,对于他的书,他说了一段有意思的话:如果这几本丢失的书能让想读书却没有机会读的人得到了,未尝不是件好事,说不定还因为这本书的因缘让偷盗者读了,懂得不少做人的道理,让有缘的人拣到了,或许还可以造就一个古典文学专家呢。

  同事、下属对他的评价是“与世偕行,德厚流光”,“胸罗万卷,学苑奇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当年,作为“双肩挑”干部,张老师“立言”在他著述甚丰,“立身”在他身兼多职,“立行”在他德润廉心,润物无声。在教学上,他有长者之风,从未训斥过学生,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在治学上,他非常谦虚,没有文人相轻的恶习。在为政上,他注意不脱离群众,不盲目自大,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注意以身作则,不是公事,他不坐专车,像普通教职工那样坐校车来往于本部和分部之间。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公事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吃顿饭的工夫就要接好几个电话。

  张老师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权和钱,唯一的嗜好是读书和对教育的执著追求。松柏,是廉洁文化物象中的刚性代表,张老师独爱松柏,在他的房间里,悬挂着一幅他亲手写的书法作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并在落款处写上:“先师遗训,未敢有忘”。由此不仅能看出张老师对孔夫子圣人风范的企慕,更看出他对松树般独立坚强清高品格的心仪。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张葆全清廉不群的“独秀”品格像松柏一样,他心存高远,志在登攀,他的廉重在“德”。他一生廉洁从教,永守教育初心,以教师之廉促学生之廉,以长者之廉促家庭之廉,点燃民族未来之廉,不愧为我校师生之楷模。

 

张葆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