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2023-06-06

1259

【清廉师大】以德化人,以廉育人——我校离退休教职工清廉榜样侧记(二)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只有这千千万万个细胞健康活泼,呼吸吐纳着文明勤俭、廉洁自律的氧气,社会和国家这一庞大的肌体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家风”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家风是“拱心石”,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家宝”,立好“家风”这面镜子,照清自己,辐射他人。

  李汉华教授出生于将门之家,在“仁爱、勤奋、积极、严谨、敬业”的家训熏陶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李老师的父亲特别重视孩子教育,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父亲也仍然要求她们姊妹三人再苦再难都一定要把书读好。李老师的妈妈也非常善良豁达,她经常教育子女:谁困难就帮谁,正是这种仁爱的品质影响了李老师的一生。李老师勤奋、自信、自尊、自立,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充满兴趣,善于思考和分析,从小到大表现出色、成绩优异。她温文尔雅似大家闺秀,跟她相处又如沐春风,李家的优良家风培育了她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济世情怀和安身立命的智慧。

仁心仁闻,廉静寡欲——李汉华“仁廉”二三事

 李老师很喜欢艺术,小时候经常演戏剧,在云南大学读书的时候,参加了戏剧社团,一直担任学校广播员,李老师曾有过想考艺校学习艺术的想法,但遭到父亲严词厉声的反对,出于孝道,最后听取家里的意见选择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路。李老师说:“毛主席时代培养的人,就是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李老师从云南大学动物学专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原广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从22岁任助教起师从陈伯康先生,协助先生科研工作,亲身经历和目睹了陈伯康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品。李汉华跟陈伯康先生一样有着对教学的热爱、对科研的严谨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生物系在陈伯康先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目前位于我校雁山校区伯康楼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自1959年开始建设,是陈伯康先生和李汉华那代人的心血,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几代师生的倾心之作。作为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该博物馆被入选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科普研学基地,在促进全国的科普教育、助推学校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李汉华老师开始从事广西雉类研究工作,对它们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为了研究一类保护雉类黑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的工作,李老师长时间在大山里工作,经常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祁寒酷暑……但是困难和危险挡不住李老师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一次,李老师和同事去山区的黑颈长尾雉保护驯化区做调查,晚上就住在山里的草棚里。进到棚子,躺在床上,闻到的都是霉臭味,跳蚤、螨虫咬得浑身是疙瘩。虽然白天很累,但痒得难受睡不了,导致同事们白天工作也是强打精神。但李老师像没事一样,干劲十足,还不时鼓励同行的师生,大家都很钦佩她。还有一次李老师一个人在大山里做调查研究,由于电子表被汗渍浸湿后损坏,黄昏后李老师才发现时间不对,由于迷路一直在山里打转,深夜的恐惧加上饥饿使得李老师默默地留下了眼泪,直到凌晨三点才被乡亲们找到。出发到富川县的“小三峡”那片区域做调研的那次是李老师记忆深刻的一次,她和同事在船上的时候,风高浪急危机四伏,幸好掌舵艄公比较有经验,最终让他们死里逃生。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2006年才完成,历时17年之久。由于项目做得很成功,李老师个人获得国家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放飞的黑颈长尾雉繁殖和分布情况,李老师就把这一笔钱全部捐给了生科院用于购置跟踪仪。

  李教授一生为教书育人呕心沥血,为广西师大的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心血。在岗工作时,她始终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培养了大批优秀生物科学人才,受到了广大学术同行的尊重和青年学子的广泛爱戴。她当了10年的人大代表,并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桂林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退休后,她仍时刻挂念生科院学子的成长成才,继续发光发热,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李老师家的经济并不宽裕,女儿、女婿收入不高,两个外孙还在读书,李老师还要帮助女儿女婿养育孙儿们。李老师平日里生活非常俭朴,在2022年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年已85岁的李老师为“生命科学学院伯康奖学金”项目捐款10万元。由于李老师当时的存款并没有那么多,她分作了两次捐款,校庆时捐了5万元,2023年开学初又凑齐了5万元捐款。在她的带动下,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筹到校庆捐款近70万元,捐款金额在学校名列前茅。在此之前的2021年9月,李汉华老师还向学院捐赠了她的指导老师、著名组织胚胎学家、生物系首任系主任陈伯康曾经的讲义手稿,并表示希望守朴归真、厚德载物的精神能在一代又一代的生科学子中传承下去。有人说李老师太傻了,而李老师说:“我几十年工作都在生科院,从助教到系主任,是我的老师和学院给了我教育、培养和关怀,才有了我的今天,我对学校、对生科院有着不可割舍的深厚感情,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促进生科院的发展。”李老师还资助过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贫穷的村民、有困难的同事、创业的农民,她走到哪里就帮到哪里。她希望大家都过得好,希望学生有出息,当自强,做个顶天立地的人。

  在学生的心目中,李老师不但在教学、科研上非常优秀,在家事中也是一位贤惠能干的好家长。学生喜欢到李老师家“蹭饭”,在李老师家学着包饺子和烙饼。李老师从和面开始,擀面皮,调做饺子馅,手把手教他们,她包的饺子又快又好,开心的氛围,美味的饺子和烙饼,深厚的情谊,至今让学生难以忘怀……李老师说她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谁,唯一感到愧疚的就是女儿。为了工作,她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和野外,到了36岁才生了个女儿,为了不拖累工作,她毅然和丈夫决定不再生育。作为“双肩挑”干部,行政、科研、教学、社会工作花去了大半精力,还要经常野外考察,她和丈夫都没太多时间管家,女儿长到九岁半还住在幼儿园,后来把女儿送到朋友家照顾,直到考上大学。有人问李老师如果从头来过,还这样吗?李老师回答说她做过的事情从不后悔,如果有机会再来,她还是会这样做,但是会多抽些时间花在女儿身上。

  她是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三尺讲台存岁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她只求学生的成长与幸福,真正做到了“仁廉”,而且是廉之大者!她廉在抛却利禄、扎根于自己的梦想;廉在静守教坛、修身育才。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李老师“青莲”气节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激励着广大教师以其为榜样。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她的善行义举让师大闪耀文明光辉,她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她是清正廉洁的楷模,激励着全校教师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她把坚强演绎到极致,始于凡所为非凡;她德艺双馨,上善若水,利人利苍生。

  夕阳之美,其红如火!

李汉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