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得到了这个非遗项目,
那我就有义务把它普及下去”
一寸长一寸短
手翻绳结编新样
“非遗+时尚”
她在退休后的生活里“走秀”!
教师姓名:邓欢爱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退休年份:2008年
身份:桂北绳结传播者
对于邓老师而言,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编绳结,每完成一件作品,成就感满满,心情也格外愉悦。邓老师的绳结情缘从工作的时候便已结下,她一直热爱手工,以前下班回家,晚上有空的时候就拿起工具来勾东西。退休后的邓老师更是把手工编织变成了生活的主要乐趣,日积月累,她的编织作品种类也愈发丰富,如今已达一千余种。

邓欢爱老师编织的绳结
作为非遗传承人,邓老师走进校园、社区和乡村,积极参与桂林艺术节,将多年积累的技艺传授给大众,让更多人接触到这门手艺。在今年的桂林艺术节上,邓老师参加了桂林市雁山区主办的柘漓问稻艺术非遗市集,主要是展作品售卖,教市民体验制作非遗绳结。邓老师谈道:“既然我得到了这个非遗项目,那我就有这个义务把它普及下去,一个是传承,一个是保护。”
让“非遗”走出“国门”,近年来,邓老师努力推动绳结的国际化传播。她积极参与国际手工艺展,带着亲手编织的绳结走遍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还与多所国外院校的孔子学院合作开展教学,向外国学生展示中国手工艺的魅力,把中国的绳结艺术展示给世界。

邓欢爱老师展示曾经外出交流的照片
在传承的过程中,邓老师也有不少感悟:她发现年轻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设计理念,色彩的搭配、年代上的差异是绳结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这让她在创作时不仅追求作品的新颖与美观,同时也注重作品所蕴含的寓意。下一步,邓老师表示想跟时间赛跑,带着自己创造的作品,去参加世界级大赛,同时培养更多的非遗人才,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重阳节佳节至,邓老师也向师大的师生们送上诚挚的祝福,祝大家幸福快乐,健健康康,心想事成。同时,她也向年轻一代发出号召:“希望大家都能动手传承我们中国优秀的手工艺文化,将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拍摄,是我永恒的课题。”
从生物课堂到光影世界
他用镜头定格美好
教师姓名:杨 华
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退休年份:2017年
身份:摄影爱好者
今年是杨华教授退休的第8个年头。作为我校老年诗书画摄影协会会长,杨华教授的退休生活充实而惬意。
悄悄翻开杨教授的朋友圈,就像发现了一本生活影集——美丽的荷花、育才校区的秋景、山顶翻涌的云海、相公山的日出……

杨华老师的摄影作品
“我也没什么特别爱好,我就喜欢到处拍拍,和家人一起去旅行。”前几天,在离退休教职工文化活动节上,杨教授还策划了一场诗书画摄影展,将协会成员们的摄影、绘画与书法作品精心陈列,为大家呈现了一幅绚丽的晚年生活画卷。
这份对摄影的痴迷,其实是在讲台上“种下”的。多年前,杨华教授主讲生物摄影课程,带领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光影之美,从显微镜下形态各异的细胞,到自然中鲜活灵动的昆虫草木,他教会学生用镜头捕捉生命的细微肌理。没想到,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深深沉醉于光与影的世界。“那时常带着学生们,课余时间扛着相机去爬山找景,边拍边学,乐趣无穷。”他回忆道。虽然随着学生们毕业,这样的采风活动变少了,但摄影却成了他再也放不下的爱好。
退休生活除了玩转摄影,杨华教授还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经常奔走各地,指导高校筹办微格相关的赛事、做相关主题讲座,关注师范生的培养。他认为,一名优秀的准教师,既要扎实掌握大学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解,也要主动去熟悉中小学教材、勤做练习题,保持“题感”。

杨华老师
他为所有青年学子送上寄语:“第一学历并不代表你的终点,人生拥有广阔的可能性。只要持续努力,完全有可能超越过去比你更优秀的同学。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对未来的热爱与探索的好奇心。”